戰勝蟹足腫復發:血管靶向策略與 SRT 疤痕重塑治療

戰勝蟹足腫復發:血管靶向策略與 SRT 疤痕重塑治療新觀念 | 維美醫學

戰勝蟹足腫復發:一場需要耐心與血管靶向策略的長期抗戰

文章作者:黃維超醫師,整形外科專科醫師,維美醫學整形外科集團總院長,前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前言:蟹足腫的挑戰與研究新視角

蟹足腫(Keloid)是一種因皮膚創傷後異常癒合而形成的良性纖維增生性疾病。其特徵為疤痕組織過度生長,不僅超出原始傷口邊界,更伴隨搔癢、疼痛等症狀,對患者造成顯著的生理不適和心理負擔。傳統研究多聚焦於成纖維細胞(fibroblast)的過度增殖與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過量沉積。然而,儘管治療方法眾多,臨床上高達 20% 至 30% 的復發率,始終是難以克服的重大挑戰。

近年來,由溫俊賢博士、王曉軍教授及于南澤教授等人發表於《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的權威論文,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觀點,將研究焦點從傳統的成纖維細胞轉向血管系統,特別是內皮功能障礙(Endothelial Dysfunction, ED)在蟹足腫發病機制中的核心作用。此一新視角將蟹足腫重新定義為一種血管性疾病(vascular disorder),為我們理解其頑固性與高復發率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框架。

論文核心論點:內皮功能障礙作為蟹足腫的關鍵驅動者

該研究的核心論點是,蟹足腫的形成與復發,不僅僅是成纖維細胞的失調,其根本驅動力源於異常的血管生成、不規則的血管結構及內皮細胞的損傷。這種觀點揭示了蟹足腫組織中一種特殊的「血管悖論」或空間異質性現象:

區域 血管特徵 病理生理結果
周邊區域 (Peripheral Zone) 血管密度增加、高度血管化 支持纖維組織像腫瘤般向外擴張與生長。
中央區域 (Central Zone) 血管閉塞、缺血、缺氧 穩定過度的膠原蛋白沉積,形成堅硬、頑固的纖維化核心。

這種獨特的血管分布模式,完美解釋了蟹足腫為何能持續向外侵犯正常皮膚,同時其中心又變得極度纖維化。功能失調的內皮細胞會透過「內皮-間質轉化」(EndoMT)直接轉變為製造纖維的細胞,並創造一個促使纖維化的微環境,加劇慢性發炎,最終導致惡性循環。

為何蟹足腫如此頑固?「內皮預備狀態」假說

這項新研究也為蟹足腫手術後極高的復發率提出了一個創新假說:「內皮預備狀態」(primed state)。該假說認為,傳統手術雖然移除了可見的纖維組織,但可能留下了處於「預備狀態」的異常內皮細胞。這些細胞在受到新的創傷(如手術切口)、炎症或機械張力刺激後,能迅速被激活,重新啟動整個纖維化過程。這也解釋了為何單純切除蟹足腫往往效果不彰,甚至可能長出比原先更嚴重的疤痕。

正如臨床案例所示,即使經過長期治療,患者的疤痕上仍可能同時存在「穩定位置」與「不穩定位置」。這種現象的背後,很可能就是局部血管內皮細胞穩定性的差異所致。

蟹足腫的生命週期與靶向血管的治療策略

成功的蟹足腫管理,關鍵在於「抑制活性」,並根據其不同的生命週期階段,採取結合傳統與血管靶向的複合式策略。臨床上,我們可將蟹足腫的狀態分為三個主要時期:

治療分期 特徵 治療目標與策略
活躍期 (Active Phase) 疤痕呈鮮紅或暗紅色,快速增長,伴隨明顯搔癢、刺痛感。 抑制活性:快速控制發炎,阻止擴張。此階段應採用靶向血管的治療,如脈衝染料雷射 (PDL) 選擇性破壞周邊區域的異常增生血管,截斷其營養供應。
睡眠期 (Dormant Phase) 疤痕顏色變淡,生長趨緩,但內部仍不穩定。 持續消融與改善缺氧:溫和地破壞殘餘增生組織,並可考慮高壓氧治療 (HBOT) 等方式改善中央區域的缺氧狀態,從而調節細胞功能,誘導其進入靜止期。
靜止期 (Quiescent Phase) 疤痕顏色接近膚色,完全平坦,無不適症狀。 預防復發:長期觀察,並透過壓迫療法等方式減少局部血流與張力。

臨床案例的啟示:使用 SRT 模式建立穩定治療之路

臨床成功案例為我們揭示了一條通往穩定的治療路徑,即 SRT (Scar Remodeling Therapy) 模式。此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將蟹足腫治療視為一個系統性的長期管理過程,而非單次的清除手術。它整合了分期治療、靶向血管、持續消融與長期追蹤等多個維度。

SRT 模式的臨床實踐要點:

  • 長期管理的成功驗證:臨床案例顯示,透過長達八年的追蹤,持續監測並處理「不穩定位置」,是預防大規模復發的關鍵。
  • 核心技術應用:應用「疤痕變薄技術」(STT) 與封閉血管等技術,可使疤痕從活躍的鮮紅凸起狀態,逐步過渡到平坦、穩定的靜止期。

這些案例雄辯地證明,透過 SRT 模式的系統性規劃與執行,即使是頑固的蟹足腫,也能被有效控制,建立一條可預期、可管理的穩定治療之路,而非永無終點的抗戰。

結論與展望

將蟹足腫視為一種血管性疾病,為我們提供了戰勝其高復發率的新武器。未來的治療策略,將不再僅僅是移除可見的疤痕,而是更深入地調節其病態的血管微環境。透過早期、以血管為靶向的干預措施,例如使用抗血管生成藥物 (Anti-VEGF) 或更精準的雷射治療,我們期望能從根本上阻斷纖維化進程。

面對蟹足腫,我們不應氣餒。透過正確認識其血管依賴的本質,並與經驗豐富的醫師合作,制定一套涵蓋活躍期、睡眠期至靜止期的長期管理計畫,以耐心與毅力持續進行治療與追蹤,最終必能更有效地控制蟹足腫,迎來真正意義上的「靜止期」。

參考資料

  1. 維美醫學整形外科(維醫)診所. (2025, October 17). 蟹足腫治療全攻略!蟹足腫處於活性期還是靜止期。
  2. Ogawa, R. (2017). Keloid and Hypertrophic Scars Are the Result of Chronic Inflammation in the Reticular Derm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18(3), 606.
  3. Wen, J., Wang, X., & Yu, N. (2023).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Keloid Formation and Therapeutic Insights.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