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蟲大危機!臉紅癢癢症?
  1. 酒糟性皮膚
  2. 蟲蟲大危機!臉紅癢癢症?
蟲蟲危機!你也有臉紅癢癢症嗎?

產品簡介

維醫皮膚專科醫師劉洋豪表示大多數玫瑰斑(酒糟性皮膚炎)患者的平均發病年紀是30歲左右,多數的患者都是後天才出現這個問題,患者三不五時臉就會泛紅,甚至還會發熱、發癢、脫皮、粗...

產品介紹

蟲蟲危機!你也有臉紅癢癢症嗎?

 

「醫生,我的臉總是刺刺癢癢的又泛紅,好困擾!」


35歲美麗(化名)上班族女性,最近數個月她一直受到面部問題的困擾。她的臉頰變得紅腫,並且佈滿了大小不一的丘疹。她不斷地尋求醫生的幫助,但診斷一直是模糊的,藥物治療也未能有效緩解她的症狀。一開始,醫師以為這是青春痘或是毛囊炎之類的問題,給予口服及外用抗生素都效果不彰。她也卻藥局/藥妝店嘗試了類固醇藥膏、購買昂貴的護膚品,甚至進行了醫學美容的治療,但都沒有改善。

美麗初就診時,她的雙頰、眉間、額頭、與下巴等部位不僅紅腫,還出現了大小不一的丘疹。她表示,由於戴口罩的頻繁使用,最近兩年來她的面部泛紅情況越來越明顯。她嘗試了口服藥物和外用藥物,但都沒有看到改善。她的情緒也因此受到影響,甚至在疫情好轉後都不敢摘下口罩,因為她缺乏自信。

最終,她前來維醫就診,經過仔細檢查,醫生發現由於她的先天體質因素,皮膚神經和血管活性是處於一個較不穩定的狀態。再加上她長期生活習慣不好,睡眠不足,飲食偏好辛辣和含酒精等刺激性食物。除此之外,顯微鏡下亦發現有大量的「蠕形蟎蟲」,成為了玫瑰斑(酒糟性皮膚炎)的誘發因子。幸運的是,經過正確的藥物治療、並搭配改善生活習慣和飲食,及適當的雷射去紅,她最終成功擺脫了玫瑰斑(酒糟性皮膚炎)的困擾,邁入人生的新篇章。
 

醫師觀點

維醫皮膚專科醫師劉洋豪表示大多數玫瑰斑(酒糟性皮膚炎)患者的平均發病年紀是30歲左右,多數的患者都是後天才出現這個問題,患者三不五時臉就會泛紅,甚至還會發熱、發癢、脫皮、粗糙、血管擴張,再嚴重一點的情況甚至會造成皮膚腫脹以及硬塊,通常好發在臉的干字區域位置﹝雙臉頰、眉心、額頭、鼻子與下巴﹞。

劉洋豪醫師表示蠕形蟎蟲共生狀態失衡是加劇玫瑰斑(酒糟性皮膚炎)症狀的原因之一,蠕型螨蟲是一種皮膚寄生蟲,正常情況下會寄生在皮膚上,不會造成影響,但當蟲量太多,便可能將毛囊撐大,引起免疫發炎反應,進而變成酒糟,容易在患部生成丘疹膿皰,因而常被誤診為濕疹,並開立類固醇治療,長久下來反而會讓病情更加惡化。

 

維醫蟎蟲型酒糟的治療分為三個階段

 


短期

蟎蟲問題的泛紅,可透過局部外用藥柔潔(Metrogel)及舒立達(Soolantra)有效改善。柔潔及舒立達是專門針對蟎蟲設計的殺蟲藥物,可以有良好的殺蟲效果。
 

中期

蟎蟲誘發的玫瑰斑(酒糟性皮膚炎)無法短期得到徹底改善,有時需要透過藥物調整體質,規則塗抹外用殺蟲藥、抗生素一段時間。此時可以搭配口服A酸來達到改善體質的效果,並將蟲量及潮紅發生頻率降到最低。
 

長期

此目標是希望讓患者的臉呈現長期控制穩定,就可透過保養導入,合併搭配維醫多樣機台:脈衝光、星動光、克萊堤、璐霓可德瑪雷射等,達到長期穩定的退紅效果。

而上述不論是哪一種治療,都需要經過皮膚專科醫師的評估後,才能給予最佳的治療建議與規劃。還在懷疑自己是不是酒糟肌嗎?讓醫師幫你線上評估你的問題,給你最適切的治療!

臉部泛紅的鑑別診斷:酒糟、紅痘疤、血管擴張與痤瘡

臉部泛紅是常見的皮膚困擾,其背後的原因多樣。從短暫的潮紅到持續性的紅斑,這些症狀影響外觀,也反映了潛在的皮膚疾病。在眾多可能的原因中,酒糟(Rosacea)、紅痘疤(Post-Inflammatory Erythema, PIE)、血管擴張(Telangiectasia)以及痤瘡(Acne)是最常見的四種情況。然而,由於臨床表現上有時會出現重疊,導致一般民眾難以自行區分,進而可能採取不當的護理方式,使問題惡化。
深入探討這四種臉部泛紅原因的病理機制、臨床特徵及鑑別診斷要點,以幫助正確的認知,了解醫療的重要性。

一、酒糟(Rosacea):難以捉摸的慢性發炎


酒糟是一種好發於中年女性的慢性皮膚發炎性疾病,其確切病因目前仍未明,但醫學界普遍認為與遺傳、免疫系統失調、血管功能異常、以及皮膚微生物群的改變有關。其臨床表現多樣,根據美國國家酒糟協會(National Rosacea Society)的分類,可分為四種類型:
1.紅斑血管擴張型(Erythematotelangiectatic Rosacea, ETR):此為最常見的類型,主要特徵為臉部中央區域(如臉頰、鼻子、額頭)出現持續性的紅斑,並伴隨明顯的微血管擴張。患者的皮膚通常非常敏感,容易因日曬、高溫、辛辣食物、酒精或情緒壓力等刺激而出現陣發性的潮紅,且潮紅消退的時間較一般人長。
2.丘疹膿疱型(Papulopustular Rosacea, PPR):除了持續性的紅斑外,此類型患者的臉上會出現類似青春痘的紅色丘疹和膿疱,但與痤瘡不同的是,酒糟的丘疹膿疱通常不伴隨黑頭或白頭粉刺。
3.鼻贅型(Phymatous Rosacea):此類型較為罕見,且多見於男性。主要特徵為鼻子的皮脂腺和軟組織增生,導致鼻頭皮膚增厚、變大,表面凹凸不平,形成所謂的「酒糟鼻」。
4.眼部型(Ocular Rosacea):約有50%的酒糟患者會出現眼部症狀,包括眼睛乾澀、灼熱、異物感、畏光、視力模糊,以及眼瞼邊緣發炎、紅腫等。
酒糟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特徵,特別是臉部中央持續超過三個月的紅斑。

二、紅痘疤(Post-Inflammatory Erythema, PIE):發炎後紅色印記


痘痘發炎平息後,臉上時常會留下紅色的印記,所謂的「紅痘疤」,在醫學上稱為「發炎後紅斑(PIE)」。它與一般人認知的凹洞或凸起疤痕不同,PIE本質上是一種二維的顏色變化,而非質地的改變。
其形成機制主要與皮膚在發炎過程中的血管變化有關。當毛囊周圍產生嚴重的發炎反應時,為了對抗感染並進行修復,該區域的微血管會擴張、增生,並增加血流量。即使痘痘的發炎反應已經消退,這些擴張或受損的微血管並不會立即恢復原狀,而是會持續存在一段時間,從而在皮膚表面透出紅色或粉紅色的斑點。
根據澤之肌皮膚專科診所的文章,紅痘疤的產生與「白細胞介素(IL)-6」和「腫瘤壞死因子(TNF)-α」等發炎細胞因子分泌有關,這些因子會導致紅血球聚集和真皮乳頭微毛細血管擴張 。
PIE的特點包括:
•外觀:平坦的紅色或粉紅色斑點。
•位置:僅限於先前長痘痘的部位。
•膚色影響:在膚色較淺的人身上尤為明顯。
•壓力測試:用透明的玻璃片或手指按壓時,紅色會暫時消退,因為壓力排空了血管中的血液。
值得注意的是,若在痘痘發炎期間不當擠壓,或過度搔抓,會加劇血管的損傷,使得PIE更加嚴重且難以消退。雖然大部分的紅痘疤會隨著時間(數週至數月)慢慢淡化,但若發炎程度嚴重或個人體質因素,也可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三、血管擴張(Telangiectasia):永久性的紅色絲線


血管擴張,或稱為微血管擴張,是指皮膚表層的微血管、微動脈或微靜脈持續性擴張,而在皮膚表面形成可見的、細如髮絲的紅色、紫色或藍色線條。這些擴張的血管可以呈現線性、網狀、蜘蛛狀或點狀等多種形態。
與酒糟或紅痘疤的暫時性血管變化不同,血管擴張通常是永久性的,除非接受特定治療,否則不會自行消失。其形成原因相當廣泛,可大致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大類:
•先天性或遺傳性:部分人可能因遺傳體質,天生皮膚較薄,血管壁較脆弱,容易在臉頰、鼻翼兩側出現血管擴張。
•後天性因素:這是更為常見的原因,包括:
•光老化:長期且過度的紫外線曝曬是導致臉部血管擴張最主要的原因。紫外線會損傷皮膚的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進而削弱對血管壁的支撐力。
•皮膚疾病:酒糟本身就是血管擴張的常見原因之一。此外,長期發炎的皮膚狀況也可能誘發血管擴張。
•物理性刺激:長期的冷熱刺激、不當的皮膚護理(如過度去角質)、或皮膚創傷。
•生活方式:長期飲酒可能導致血管擴張。
•荷爾蒙變化:懷孕或口服避孕藥可能引起荷爾蒙波動,進而影響血管。
•藥物影響:長期外用類固醇藥膏可能導致皮膚萎縮和血管擴張。
血管擴張本身通常沒有症狀,主要影響外觀。然而,它的出現也可能是某些內在疾病的警訊,因此若血管擴張範圍廣泛或快速惡化,仍建議尋求醫師評估。

四、痤瘡(Acne):發炎性的毛囊皮脂腺疾病


痤瘡,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青春痘」,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皮膚問題之一。它是一種毛囊皮脂腺單位的慢性發炎性疾病。其形成涉及四大關鍵病理機制:
1.毛囊開口角化異常:毛囊口的角質細胞過度增生且不易脫落,導致毛孔堵塞。
2.皮脂分泌過多:在雄性荷爾蒙的影響下,皮脂腺會分泌過多的油脂,為細菌提供營養來源。
3.痤瘡桿菌(Cutibacterium acnes)增生:在堵塞的毛囊和富含油脂的環境中,原本與皮膚和平共存的痤瘡桿菌會大量繁殖。
4.發炎反應:痤瘡桿菌的增生會引發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導致紅、腫、熱、痛等症狀。
根據臨床表現,痤瘡可分為非發炎性與發炎性兩大類:
•非發炎性痤瘡:主要為粉刺,包括開口處角質與油脂氧化變黑的「黑頭粉刺」,以及閉鎖在毛囊內的「白頭粉刺」。
•發炎性痤瘡:當發炎反應啟動後,便會形成紅色的「丘疹」、頂端有白色膿頭的「膿疱」,以及更深層、更疼痛的「結節」或「囊腫」。
臉部泛紅在痤瘡中主要體現在發炎性病灶的周圍。這種紅色是急性的發炎反應所致,與酒糟的持續性紅斑或血管擴張的永久性血管結構有所不同。當痤瘡的發炎反應消退後,這些紅色區域可能會轉變為前述的紅痘疤(PIE)或色素沉澱(PIH)。

鑑別診斷比較表


為了更清晰地分辨這四種常見的臉部泛紅原因,下表總結了它們在主要特徵、分佈位置、病灶型態及時間進程上的關鍵差異:
特徵 酒糟 (Rosacea) 紅痘疤 (PIE) 血管擴張 (Telangiectasia) 痤瘡 (Acne)
主要表現 持續性紅斑、陣發性潮紅 痘痘消退後的紅色斑點 明顯、永久性的紅色細線 發炎性的紅色丘疹、膿疱
分佈位置 臉部中央 (蝴蝶區) 任何長過痘痘的位置 鼻翼、臉頰最常見 皮脂腺豐富區域 (T字部位)
病灶型態 瀰漫性紅斑、丘疹、膿疱 (無粉刺) 平坦的紅色斑塊 線狀、網狀或蜘蛛狀血管 粉刺、丘疹、膿疱、結節
觸感 皮膚敏感、灼熱感 平滑,無特殊觸感 平滑,無特殊觸感 發炎處可能疼痛、有硬塊
時間進程 慢性、持續性,可能反覆惡化 數週至數月後可能淡化 永久性,不會自行消失 急性發炎,病程有起伏
壓力測試 紅斑會變白 紅斑會暫時消退 不會消失 發炎處周圍可能變白

結論


臉部泛紅雖然是一個常見的表徵,但其背後的成因卻大相逕庭。酒糟是一種涉及中樞血管與免疫異常的慢性發炎疾病;紅痘疤(PIE)是痤瘡發炎後血管變化的短暫後遺症;血管擴張則是永久性的表皮微血管結構異常;而痤瘡本身的泛紅則源於毛囊皮脂腺的急性發炎反應。
正確的診斷是有效治療與護理的第一步。自行判斷不僅可能延誤病情,錯誤的保養方式(例如,將酒糟誤認為一般過敏而使用不當藥膏,或將發炎性痤瘡當成紅痘疤而拼命美白)更可能使皮膚問題雪上加霜。因此,當您面臨持續不退的臉部泛紅困擾時,強烈建議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的協助。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和臨床檢查,醫師能夠為您提供最準確的診斷,並根據您的具體情況,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所有療程的治療效果及其副作用皆因操作者、個人體質及術後養護而有所差異。
你有蟲蟲危機嗎?歡迎加入官方LINE帳號,線上與醫師一對一諮詢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