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疤痕焦慮:早期介入與治療新觀念

告別疤痕焦慮:傷口早期介入與綜合治療新觀念

告別疤痕焦慮:傷口早期介入與綜合治療新觀念

文章作者:黃維超醫師,整形外科專科醫師,維美醫學整形外科集團總院長,前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傳統上,我們對待傷口與疤痕的觀念,往往是等到傷口癒合、疤痕形成後,才開始思考如何「除疤」。然而,隨著醫學美容技術的日新月異,一種更為主動、積極的「預防勝於治療」新思維正在興起。來自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整形外科的劉偉醫師,透過一系列的臨床案例與技術分享,揭示了早期傷口介入 (Early Wound Intervention)與綜合性治療策略,對於達到最佳癒合效果、預防嚴重疤痕形成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改變傳統觀念:從「治疤」到「防疤」

過去,傷口處理的重點在於避免感染、加速癒合,而疤痕則被視為癒合後的必然結果,需待其穩定後再另行處理。然而,現代醫學觀點強調,傷口癒合的早期階段,正是決定未來疤痕外觀的黃金時期。在這個階段積極介入,透過人為的良性干預 (Artificial Manipulation),可以有效引導組織重塑 (Tissue Remodeling),從源頭上減少疤痕的產生。

一個成功的傷口照護系統,包含兩大核心主軸:

  1. 傷口管理 (Wound Management): 包含使用矽膠凝膠、抗張力膠帶等方式,為傷口創造良好的癒合環境,並減少皮膚張力對疤痕的拉扯。
  2. 早期人為干預 (Early Wound Intervention with Artificial Manipulation): 在傷口癒合的關鍵期,主動運用光電雷射等高階技術,促進膠原蛋白的正常排列,抑制疤痕增生。

早期介入的利器:雷射與微電漿技術

在早期傷口介入的綜合策略中,雷射與微電漿 (Microplasma) 是引導組織重塑的兩大關鍵工具。它們能精準地作用於皮膚不同深度,達到破壞異常增生的疤痕組織、刺激健康膠原新生的效果。

技術類型 主要應用 作用原理
二氧化碳飛梭雷射(CO2 Fractional Laser) 組織重塑、磨平疤痕 透過點陣式光熱分解效應 (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 在皮膚上製造微小的加熱區,啟動皮膚的修復機制,促進膠原蛋白重組與新生,達到換膚與緊實的效果。
微電漿(Microplasma) 組織重塑、緊實皮膚、處理色素 利用高能量的單極射頻 (Unipolar Radiofrequency) 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電漿,同時達到表皮換膚與真皮層加熱的效果,能有效改善疤痕質地與顏色。
脈衝染料雷射(Pulse Dye Laser) 治療紅色疤痕(Erythema) 針對疤痕中的微血管進行選擇性破壞,有效淡化疤痕的紅色外觀。
鉺雅鉻雷射(Erbium Laser) 處理色素沉澱(Pigmentation) 精準地汽化表皮層,移除不正常的色素沉澱。

其中,微電漿技術 (如 Accent Pixel Technology) 透過其獨特的設計,在與皮膚緊密接觸時能產生深層組織緊實效果;而在與皮膚保持微小距離時,則能產生電漿以達到表面換膚與加熱效應,應用層面相當廣泛。

綜合治療策略:一個實際的臨床時程案例

劉偉醫師分享的案例中,展示了一套針對臉部撕裂傷的綜合治療計畫,清楚地說明了如何在傷口癒合的不同階段,循序漸進地導入各種治療方式。

治療時間點 介入措施 治療目標
術後2週起
  • 口服 Cox-2 抑制劑
  • 口服積雪草苷(Asiaticoside)
  • 使用矽膠凝膠 (6-12個月)
  • 使用抗張力膠帶 (6個月)
抗發炎、抑制膠原過度增生、提供良好癒合環境、減少皮膚張力。
術後3週起 病灶內注射 F-FU+類固醇 抑制纖維母細胞活性,軟化並縮小已開始增生的疤痕。
術後5週起 第一次微電漿與二氧化碳飛梭雷射治療 啟動第一次積極的組織重塑,改善疤痕質地與平整度。
術後9週起 第二次微電漿與二氧化碳飛梭雷射治療 進行第二次組織重塑,進一步優化疤痕外觀。

臨床案例照片顯示,透過這樣早期且全面的介入,即使是嚴重的臉部縫合傷口,在經過數次治療後,疤痕都能獲得顯著的改善,變得更平整、顏色更接近周圍膚色,大幅提升了患者的滿意度與生活品質。

結論

總結來說,面對傷口與疤痕,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全新的觀念: **預防遠比治療更重要**。在傷口癒合的最初幾週,就應採取積極的綜合性策略。這套策略結合了傳統的傷口照護管理與創新的早期人為干預技術,特別是善用雷射與微電漿等工具,在疤痕形成前就引導其「走向正軌」。透過這種方式,我們不僅能更有效地處理傷口,更能最大程度地減少疤痕帶來的困擾,讓皮膚恢復到更理想的狀態。

免責聲明:本文為根據學術演講內容整理之衛教資訊,僅供參考。所有醫療行為與處置皆須由專業醫師評估後執行,請勿自行嘗試。